【信息时报】热血抗疫!中山一院爱心接力再度献血
信息时报讯(记者 黄艳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)疫情防控期间市民献血量随之下降,血液库存和临床用血紧张。继2月25日后,中山一院组织首批469名医务人员献出104600毫升血液后,3月12日,该院组织疫情期间第二批无偿献血活动,661名医务人员踊跃参加,共献出鲜血143200毫升。据了解,“不能让缺血耽误了病人的救治”成为中山一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心声,医院发出献血通知后,报名人数达1000多人,创历史新高。
医务人员参加献血活动。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通讯员 刘星亮 摄
献血的医务人员中三分之一是党员
此次献血活动,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,献血的医务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党员,不少还是党支部书记、科主任,真正是“红心热血”。泌尿外科主任、手术麻醉中心主任陈凌武教授,同时也是一名党支部书记,至今已参与献血十余次,献血总计近5000毫升。“献血后一段时间就可以恢复到献血前的身体状态,而且还可以治病救人,何乐不为呢?”陈凌武表示,作为一名党员外科医生,献血抗疫也是在履行当初学医和入党时的誓言,同时为打赢疫情防控出一份力。
医务人员参加献血活动。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通讯员 刘星亮 摄
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,是一名老党员,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虽没能上前线,但一直心系抗“疫”。当医院工会发出义务献血的倡议后,他很快就报名了。“这次献血我很兴奋,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可以亲自为抗击疫情做一点贡献了。”常光其教授说道。 援藏干部、内科二支部书记王饶萍护长从2003年开始献血,她说:“我在血透中心工作,血液对患者来说是非常保贵的,今天我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,可以帮助到其他人,感到十分欣慰。”
一袋袋带着温度的血液,是医务人员献给患者爱心。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通讯员 刘星亮 摄
紧急手术输血1000毫升挽救患者生命
中山一院血管外科李梓伦副教授是第一次来献血,在临床中,他对“血荒”的感受深刻。“因为用血紧张,很多手术没法做”。据其介绍,疫情期间,献血量下降,在2月25日之前,该院一天的用血量仅有20个单位,而以往平常是100多个单位。“在用血紧张的情况下,一些病人没法接收,之前我们有个医护人员的家属,如果需要做手术,用血量是很大的,但疫情期间,用血量不够,就收治不了。”而随着收治病人、手术也逐渐恢复过程中,用血量也会随之增大。

他告诉记者,自从2月25日医院组织了义务献血后,临床用血比之前缓解。据其介绍,3月7日医院来了个67岁的患者,因为便秘、肚子痛,但最后查出来的结果时腹主动脉瘤,左髂总动脉直径已达8cm。正在排除新冠病毒,等待核酸检测结果(后在术中检验科出了结果:患者新冠病毒阴性)的过程中,患者动脉瘤破裂。据悉,腹主动脉瘤是人体内“不定时炸弹”,一旦破裂抢救成功率极低,因此不能再等,需要立刻紧急为病人进行了腹主动脉瘤切除、人工血管置换手术。李梓伦介绍,术中发现腹腔大量出血,进行自体血回输,另外还输注了浓缩了的红细胞1000多毫升(约10个单位),血浆1000毫升,正是用血量得到了保证,才成功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。
李梓伦说,目前科室的病床开放了一半,手术正在逐渐恢复。“一些危及患者生命的手术要尽快做,相对不那么紧张的病情则择期做”。血管外科手术中,开放式手术的用血量巨大,微创手术则不需要输血,但有些患者血管条件或经济条件不允许,则仍然需要进行开放式手术。
“献血也是帮医生自己”
“我能深刻体会到临床用血对手术和急救患者的重要性,尤其是疫情期间临床用血不足,影响了部分患者的治疗。”放射治疗科王岩医生从1997年大学期间开始献血,至今已献出5000多毫升,曾获2011年广州市红会、2012年广州市政府献血积极分子荣誉。
该院医生莫承强也深有体会。他说,“在临床工作中用血紧张时有发生,尤其在疫情期间,因防疫需求用血量巨大,一些需血量大的手术基本不敢开展,这使患者的治疗很受影响。”莫承强医生说出了他此次献血的初衷,有一次,一位骶前巨大肿瘤侵犯输尿管的患者需要紧急手术,手术中出血1000毫升,由于当时用血短缺,莫承强医生只能边按压止血边等输血和备血,“虽然只是等了半小时,但在手术台上备受煎熬。”莫承强说,献血其实也是帮了作为医生的自己。
据了解,这次献血活动,重症医学科、呼吸与危重症的员工十分踊跃,有50多人参加,他们不仅在前线是主力军,在后方也踊跃行动。他们虽然到武汉前线的不多,但在后方通过献血确保后方医疗顺利进行作出努力。而包括外科、麻醉、手术室等在内的多个术科科室180多名员工报名。高知群体和青年人才贡献了很大力量,其中,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进胜教授、国家杰青匡铭教授、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王楚怀教授、引进人才林水滨研究员等20多名青年和高知人才参加了献血。